潮涌千帆竞 科创正当时近期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引进的产业科技支持政策频出现持续推出产业科技支持政策大放送系列今天给大家带来政策系列推送之《芜湖市加快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芜湖市加快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5年3月20日(此件公开发布)芜湖市加快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未来产业是由前沿科技创新驱动,当前处于萌芽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备成长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的前瞻性新兴产业。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增强芜湖城市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放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位置,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锚定重点领域,坚持前瞻布局、创新策源、应用牵引、分类推进、开放协作原则,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全国领先的未来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创新策源中心和发展高地。二、发展目标到2027年,未来产业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到2030年,形成若干全国领先的未来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技术策源地、未来场景应用地和未来产业集聚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源头创新供给明显改善,形成若干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若干重要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到2027年,建成2个未来产业方向研究院,新增10个左右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20个以上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到2030年,建成6个左右未来产业方向研究院,新增30个左右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50个以上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创新主体活力加速迸发。推动形成梯次推进、结构合理的未来企业培育体系,建立未来产业孵化载体,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到2027年,培育1-2家具有生态主导力的头部企业、5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到2030年,培育3家以上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15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聚焦未来产业优势领域,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概念验证、应用迭代与市场拓展。到2027年,布局建设3个未来产业科技园、3个以上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实现突破,未来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布局建设5个未来产业科技园、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产业规模力争达到2000亿元,打造低空经济800亿级未来产业集群,通用智能、低碳能源2个300亿级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生态更加优化。重点突出、协调联动的未来产业场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金融服务体系、监管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到2027年,打造20个未来产业标杆应用场景和商用解决方案、20个未来场景实验室、2个未来场景试验区。到2030年,打造40个左右未来产业标杆应用场景和商用解决方案、40个左右省级未来场景实验室、5个未来场景试验区。三、发展方向面向全球科技和产业前沿,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立足芜湖现有产业基础,瞄准5大重点未来产业领域,构建全市未来产业培育体系。专栏1 全市未来产业布局产业领域发展重点未来制造围绕智能制造、激光制造等方面,重点发展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绿色船舶、轨道交通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细分领域,突破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能力,推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场景创新开放。加快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未来能源依托我市在汽车、水泥等领域技术创新、装备制造、场景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生物质能等领域,重点突破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固态电池、氢能制备及储运、燃料电池及关键部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参与可控核聚变等先进核能技术攻关。加快氢能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未来信息依托我市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开放以及产业融通发展等发展优势,重点发展通用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契机,系统布局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实施“AI+汽车”“AI+机器人”“AI+低空经济”“AI+智能制造”“AI+大消费”“AI+生物医药”等行动。聚焦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构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算力网络。未来健康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脑科学研究院等重大项目,重点发展脑健康领域,围绕“数字脑医疗、类脑智能机器人、脑疾病新药研发、脑健康医疗服务”等方向,聚焦神经与精神系统疾病救治和康养服务,集聚创新资源、开发应用场景作用,招引重大项目、搭建高能级平台,促进产业创新资源转化。未来材料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等领域,围绕碳化硅、氮化镓、氧化镓等为代表的宽禁带第三代半导体,重点突破单晶制造、薄膜外延、先进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提升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关键能力,推进第三代半导体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快合成生物、AI+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细胞和基因技术等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大对合成生物领域初创团队和科技企业引育。四、主要任务(一)技术创新策源行动。1.构建创新策源体系。以“鸠兹科创湾”建设为统领,融入“科大硅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安徽(芜湖)高等研究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构建由科创园区、高能级研究机构、前沿交叉平台组成的科创体系,组织实施未来产业颠覆性和前沿技术攻关项目。支持创建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建立符合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平台绩效考核体系。2.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布前沿技术攻关目录,建立未来技术动态清单,开展未来产业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攻关,加快攻克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前沿技术。引导未来产业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未来产业紧密型创新联合体,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链条,强化未来产业产品服务的精准供给。3.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引导未来产业企业、高校院所建立前沿技术验证平台,强化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原型制造、可靠性验证等转化服务能力。推动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实体化运行,加速科技成果向企业和产业转化。支持建设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开展技术评估、创新产品开发支持、市场验证、商业辅导等全流程服务,加快产品化和商业化进程。加强与科大商学院、科大硅谷、英国杰青会等机构合作,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安徽创新中心等平台媒介作用,链接更多海内外创新资源,引进未来产业颠覆性和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在芜转化。4.强化未来产业场景赋能。围绕低空经济、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等重点领域,系统谋划、挖掘开发示范应用场景,为新产品新服务推广提供场景机会。推进低空智联网、城市数字底座、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数字化基地、民用航空器起降场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若干未来产业场景应用创新示范项目,谋划打造若干未来场景实验室和未来场景试验区,以场景创新带动未来技术率先应用,更好打通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堵点。(二)企业梯次培育行动。5.打造标志产品。引导企业建设未来工厂,面向科研、生产、消费终端,建立新产品导入(NPI)机制,促进企业研发人员与工程师、营销人员紧密互动,推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协同创新,开发适应通用智能趋势的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智能飞行器、绿色船舶、柔性显示、智慧家居、智能诊疗、仿真实训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服务,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引领新需求。编制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推荐目录,鼓励未来产业企业就近配套,促进新产品新服务市场化、商业化。6.培育企业梯队。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行业骨干企业。加大未来产业企业总部、终端制造商、解决方案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招引力度,吸引示范应用、产业化、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标志性项目落地。培育未来产业“新星企业”,支持“新星企业”通过股权投资、资源共享、要素开放、场景共建、渠道共用等方式,强化大中小企业跨区域跨领域协同耦合,培育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引导国资布局。引导国资国企向未来产业领域优化投资方向,鼓励国有资本以市场化方式整合优质资源参与未来产业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建立适应未来产业的创新管理架构和流程,提高决策、运营效率和风险容忍度。建立与央企、知名民企合作对接机制,争取央企设立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支持企业、机构深度嵌入央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三)产业先导集聚行动。8.培育未来产业孵化平台。依托“鸠兹科创湾”载体高标准布局建设若干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未来产业科创园区,专业化开展未来产业团队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培育等。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面向全球招募“鸠兹科创湾”建设合伙人,依法依规支持知名高校院所建立科创湾分支机构、科创企业等未来产业科研机构,建设若干未来产业科技园。9.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依托创新资源丰富、新兴产业基础良好、未来产业方向明确且区域相对集中的省级以上开发区或特色园区,建设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争创国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未来产业技术、体制机制、政策先行先试,打造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试验地、未来场景应用引领地、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专栏2全市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凤鸣未来科学城建设为契机、以凤鸣湖未来研创中心集群为核心载体,聚焦低碳能源、通用智能、先进材料、生命科学、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通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智能制造设备等细分产业,加快氢能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以“中华数岛”、芜湖智算经济产业园为核心载体,围绕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等产业,聚焦算力网络、新一代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加快发展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智算中心服务业等细分产业,争创算力网络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三山经济开发区:以龙湖科技创新产业园、脑健康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园为核心载体,围绕生命科学、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聚焦脑健康、合成生物、绿色船舶等领域,重点发展数字脑医疗、类脑智能机器人、脑疾病新药研发、脑健康医疗服务、生物制造、绿色智能船舶制造等细分产业。争创脑健康、合成生物、海洋工程装备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无为市:以无为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载体,聚焦低碳能源、生命科学等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生物制造等细分产业。南陵县:以南陵经济开发区为核心载体,聚焦先进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智能无人系统细分产业。镜湖区:以数字经济产业园、老船厂智慧港为核心载体,聚焦未来网络、元宇宙领域,重点发展智算服务、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细分产业。弋江区:以科技产业园、南站科技园为核心载体,重点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智能传感器等领域,重点发展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器件、模组和系统应用,以及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制造等细分产业,争创第三代半导体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鸠江区:以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载体,围绕先进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人形机器人、高端智能机器人、未来智能终端、智能无人系统等细分产业,加快人形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湾沚区:以芜湖航空产业园为核心载体,围绕低空经济,聚焦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低空服务等领域,重点发展航空新材料、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通用航电、航空部附件、临空经济、低空运营等细分行业,加快低空经济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繁昌区:以安徽省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奇瑞(繁昌)零碳产业园为核心载体,聚焦低碳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发展增材制造装备、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细分行业,争创低碳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四)机制改革赋能行动。10.建立产业发展研判预见机制。建立“智库机构+企业家+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定期会商机制,以圆桌对话会议、“畅聊早餐会”等形式加强未来产业分析研判。加强未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成立未来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建设未来产业专家库,鼓励结合十大新兴产业相关协会组建分领域创新联盟、产业联盟和商协会。11.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构建紧密型“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促进科技、教育、金融、服务等资源要素与未来产业紧密互动耦合。围绕未来产业链系统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基地、检验检测、产业情报、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科产同频共振平台服务矩阵。12.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工作机制。依托“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机制,大力引入全球创新和产业资源,支持未来产业企业布局建设海外研发、制造、运营机构,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帮扶指导。(五)要素汇聚供给行动。13.数据要素供给。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通用算力、智能算力等多元算力融合发展,稳步提升算力综合供给能力。探索建设高质量人工智能数据集,聚焦工业、医药、电信、金融、教育等重点行业,多渠道收集、整合高质量多模态数据,探索打造“人工智能+”数据集中训练基地。落实“数据要素×”重点行动,引导市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以应用为导向,推进数据要素赋能产业发展。14.专项政策供给。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区)结合实际出台未来产业先导区专项政策,用于支持本地区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和跨区域未来产业企业协同发展,市财政按照各县市区(开发区)专项政策实际兑付资金的40%给予补助,每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资金每年最高可达3000万元,每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资金每年最高可达1000万元。鼓励各级、各部门加大未来产品和政府购买服务采购力度。15.多元化资金供给。统筹发挥财政引导资金+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专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并购基金等社会资本加大未来产业投入。完善多元接力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投贷担保补租”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科技金融生态。16.高质量人才供给。深入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聚焦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强化政策精准供给。制定发布未来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引育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支持高校院所聚焦未来产业优化学科设置,支持高校院所大力发展新工科专业、新交叉学科,超前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习实践载体建设。(六)生态营造优化行动。17.创新监管体系。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构建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制度。守住人工智能、生物等领域安全、科技伦理等监管底线。强化企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未来产业监督治理。18.健全服务体系。建设企业赋能中心,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为企提供研发设计、专利导航、标准制定等集成服务。聚焦智慧运维、数字家庭等新场景、新业态,积极推广软件即服务(SaaS)、资源即服务(RaaS)、平台即服务(PaaS)等新模式。五、推进机制(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有关部门抓好本方案落地实施。各载体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构建“一个工作专班、一批创新平台、一个核心载体、一批产业基金、一个专项政策、一批重点项目”的“六个一”未来产业推进体系,梳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未来产业“四大图谱”,理清产业发展底数,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策略,推动重点领域强链补链延链。(二)建立监测评价机制。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特点,分类建立未来产业统计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各细分领域发展动态,设立追踪反馈、评价调整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于技术研发有突破、市场潜力明朗、产业化进程加速的领域,加大投入力争早日形成产业。(三)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全面推行科研诚信承诺制,加强对科研活动全过程诚信审核,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创新文化。(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办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产业峰会展会,营造浓厚的未来产业交流氛围,引导各方力量参与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四)建立创新和容错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工作中因先行先试,或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或为推动发展而出现过失、或政策界限不明确、或政策调整影响,未达到预期效果,决策和实施程序符合规定且个人和单位没有牟取私利,以及未与其他单位和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按规定可以给予容错。落实未来产业发展容错免责审计办法,探索“观察期”“包容期”等包容审慎监管,在符合条件的领域试点“沙盒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