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简称“技术转移”。众所周知,技术转移难做,以下是关于技术转移的九问,一针见血!
01为什么说技术转移是当今大多数企业的“刚需”?
1、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面临优胜劣汰,为了发展,更为了生存,很多企业选择了依靠科技转型升级。对企业来说,直接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平台、技术和现成成果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借助专业技术转移机构的体系化服务,将企业管理转向以激励创新为导向,从根源上奠定以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02为什么说技术转移需求是企业“难言之隐”?
1、来料加工时代企业家往往缺乏洞察力,他们无须深入思考所在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便能获得可观的利润。加上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多数企业家虽然已意识到必须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却无法清晰表述要引进何种技术。
2、技术需求代表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企业的核心商业秘密,所以,企业往往也不会轻易向外界透露其真实的技术需求。
03为什么说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总差最后一口气”?
1、我国企业多数是来料加工型企业,多数科研资源都掌握在科研院所中。然而,科研院所以论文为导向的体制机制使得广大科研人员无须关注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忽视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问题,导致科研成果天生产业化能力不足。
2、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研发人员紧张,技术底子薄弱,对科研院所的成果鉴证能力有限,且通常不愿意承担在实验室成果的基础上二次开发、继续开发的风险,致使绝大多数尚处于小试阶段的科研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
04为什么说技术转移实现概率无异于“买彩票”?
1、技术转移发端于技术需求方,而多数技术需求方要么讲不清其需求,要么不想讲清其需求。并且技术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还有赖于技术的熟练掌握、应用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紧密配合。
2、技术供给方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技术转移的成功率和效率,正如第三问所论述的,多数技术供给先天上存在转移障碍。
3、从众多企业中挖掘出真正有需求的企业,和从诸多科研成果中找出有产业化价值和潜力的成果,都是一项巨量的工作。
4、技术的非标准化特点决定了一个需求必须有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供给才有可能配对成功。这个匹配工作是一项无法想象的浩繁的工程,基本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05为什么说技术转移交易市场多数处于“僵尸状态”?
1、国内目前已建成的交易市场多数缺乏线下的专业顾问团队、以及统计、分析和智能匹配的功能,无人愿意去积极主动填报和更新信息,最终沦落为政府有关技术转移政策信息的发布平台。
2、只有具备充足的企业技术需求、成果供给及成熟的信息采集、咨询、鉴证、评估、交易、法律、金融等服务体系,技术转移交易市场才能持久生存和繁荣。
3、由政府主导的技术交易市场存在的信息采集及商业盈利模式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一旦政府出资中断或减少,又将是新的一波技术市场僵尸潮。
06为什么说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多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技术转移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海量资源的小概率匹配事件,且技术转移还存在多层次的问题,导致单所高校的技术供给先天存在局限性。
2、科研院所和高校运行机制自成一体,且较为复杂,绝大多数企业的技术需求均为中小规模需求,企业自主掌握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运行机制进而进行有效沟通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的积极性下降。
3、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受经费、人员专业程度限制,仅能满足简单层面的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需求。加上技术转移的小概率属性使得科研院所和高校无法深入企业采集需求。
07为什么说纯粹做技术转移是一个“无底黑洞”?
1、目前的技术转移需方、供方及中介服务体系现状均不利于做好技术转移,且技术交易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无法准确预测投入与产出,纯粹做技术转移在商业模式上无法成立。
2、在当今相对浮躁的整体社会环境下,极少有人愿意踏踏实实地坚守技术转移这项极其艰苦且不知何时能有回报的工作。
08为什么说外资技术转移机构普遍“水土不服”?
1、国外的科研机制是以国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其科研成果最大程度接近产业化要求。目前国内的整体技术转移环境完全不同于国外,国外的技术成果和专业做法并不能直接适用于国内。
2、国内技术转移行业总体发育成熟度、企业技术需求强度及付费能力远低于国外,而技术需求采集成本却高于国外,导致外资技术转移机构纯粹做技术转移的成本极高,但收益仍然是小概率事件。
09为什么说技术转移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牛鼻子”?
技术转移对于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起着抓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行政部门对企业的服务作用和引导作用,政府最应当做的事情是构建本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为辖区内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技术转移产业链涵盖了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估诊断、需求分析与挖掘、导入专业方法、导入合适资源、跟踪评价等各个环节,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全方位提升。